《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是初读石黑一雄的作品,没有了解作者背景,进而无法看清看透许多深意。所以不打算写全篇的总结式的概览式的评价语句。这一年确是许久未读书了,只写一点儿对某些句段的随读随想罢。
“B2,第三代。就是那批太阳能吸收有问题的型号,对吧?”她就是这么说出这话的,就当着雷克斯的面,脸上依然挂着微笑。
瞬间就可以代入情境,感受到雷克斯的心痛。是如此直白又残忍的当面评价。人类在面对AF时是把他们当作机器、当作一块铁家伙的,不会考虑他们的感受,也不会斟酌自己的残忍。事实上,在真实生活中,在面对弱势群体时,那些所谓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一方,残忍程度有时比这更甚。
很快,我就注意到了一件奇怪的事:RPO大楼那一侧出现的AF永远比我们这一侧多。而且,就算有一个AF难得碰巧朝我们这一侧走来,陪着一个孩子走过第二块严禁停车标牌,他们也会走上人行横道,不会从我们店前经过。而当有AF真的从我们窗前走过时,他们的表现总是非常奇怪,总是加快步伐,把脸扭开。就在我继续观察窗外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那些AF并非尴尬,而是恐惧。他 ...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读完了觉得没话说,这篇的读后感就少写几句好了,很多情节也有感触但是并不想在这表达出来,仅列几点写写。
通过《活着》知晓余华,便很难再去读他的其他作品,要害怕会不会太压抑陷入悲恸,要担心会不会太深刻无法品透,故久仰多时亦未开卷。幸好这书读来没那么苦,或者说是苦得不那么直接罢,像白描一样很简单干净利落地讲着故事,使劲儿去体会,才能品出苦滋味来。讲故事的人还以着调笑的口吻,时不时地逗个乐子,让人读着轻松得多。但这苦却也是明晃晃的,忽略不得。
这书读得时间线很长,拖拖拉拉零零碎碎读了很久才读完,大体上是分了两段时间读的,前半段觉得,一旦开卷就是停不下来。余华的文章总是能迅速拉人进入情境的,体会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的悲苦,年代差距造成的鸿沟使得读者无法感同身受这回事,是绝不会出现的。相比于说是在读书,不如说像是在看3D大片,人物和情节都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就在眼前过着日子般。发条拉动了般地非要一口气读完这故事才能停。
孙光林和苏宇的友情故事有个绝妙开端…一本书真的不能读得太久以后再写读后感,原本我读 ...
《陆犯焉识》读后感
这时候她嘴唇动了动,丹珏把耳朵凑上去听了一会儿。抬起脸来,摇了摇头,陆焉识看见婉瑜脸上出现了焦灼,赶紧把耳朵贴到她嘴唇上。他听着听着,点起头来。再转过脸,把嘴巴对准婉瑜的耳朵。所有人看着这一对老恋人当众说悄悄话。几个回合的悄语过后,焉识慢慢直起腰,婉瑜已经抿住了嘴,闭上了眼。该说的说了,该打听的打听着了,脸上一派满足。 冯学锋后来是从陆焉识的回忆录中得知了老伉俪最后的情话——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他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很远的。” 婉瑜最后的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我已经许久没有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哭出泪来。直到今天读到焉识和婉瑜的再次见面。光是读到见面前一刻他俩 ...
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先祝大家牛年大吉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依然是不挨个发祝福的月亮嘻嘻嘻。
每逢春节写一次的小作文本来今年想不写的,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达欲,但是兴许八十岁的老月亮会想念二十岁的小月亮,却因为上了年纪想不起来发生了什么。那就留下点东西,给八十岁的月亮提个醒儿吧。
辛丑年是月亮的第二个本命年,上一个本命年还是个爱哭的憨憨呢,生命真奇妙。这一年依然是懒洋洋的,但细细想来也有所收获。我懂得了沟通的重要,尤其是在团队协作的时候,沟通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甚至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闷头做事是我的缺点,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都有提过这个问题,没想到是到了读研,我才想明白他们当年说的是什么意思。我发现了自己性格上、待人接物上的缺点,这缺点还蛮大蛮差劲的,越是不熟的人,不放在心上的人,我越能给出正确的反应和态度;可偏偏越是面对在意的人,面对心爱的人,越是表现得差劲,说的话和心里想的总是不一样,矫揉造作,尖酸刻薄,爱表现爱吹嘘,脾气还火爆。新的一年希望小月亮能改改吧。
这一年我没有失去什么,重要的人都没有断了联系,我们都 ...
《动物农场》读后感
驱逐农场主,建立新的民主制度,拥护新领袖拿破仑成为新的统治者。而拿破仑,是一只猪。是的,他能成为领袖是有道理的,他最先意识到动物在农场中所受的不公平——付出辛劳,却并没有得到等价的回报。他能先于其他动物开始学习种植、学习机械,知晓知识的重要。他能把握时机,煽动群众,通过集体起义驱逐敌对势力。他能重建秩序,以公平、民主为由,获取群众的支持。
“四条腿的是好的,两条腿的是坏的…”,只是渐渐的,“猪”站了起来,就成了“人”。我喜欢这个表达观点的方式,用动物来比喻不同角色的人,结合动物的性格特征,猪是领袖,狗是猪的跟班,乌鸦是虚假消息的编织者,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驴看得明白却不作为,绵羊听话又忠诚…
故事读到一半就明白是在讽刺假的共产主义了,斯大林时代苏联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政治,对受苏联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民主进步,实际却进行政治和人参迫害。
以拿破仑、雪球和尖嗓子这三头公猪组成的核心团队带领全体动物赶走了琼斯先生,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和压迫,雪球和拿破仑被老少校的动物主义简化成了七条戒 ...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朋友问我在读什么书,我说,是面对死亡的态度。他生气,让我要好好的。我说,我没事,只是想找个避难所。已经连续了一段时间了,我无法思考,无论是日常的学习,还是一直在日程上的论文,就算是开题也不能让我集中注意。就刚刚,师兄发来消息又催论文了,我应承着。
“很想在一个能晒到太阳的沙发上缩着,看一会书。我想回家了。”我对他说。我虽死去,福泽绵延。整本书读到最后,保罗的死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胸口,喘不过气,压抑又悲恸。我合上书,戴上耳机,单曲循环加州旅馆,写读后感。
死亡在当今的社会上已经不再是被避而不谈的话题,甚至隔几天就会有相关的事出现在热搜。但是想象发生在自己身上,和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不一样的。保罗当然是勇敢的,人生的辉煌让死亡的打击变得要重于普通人,译者说他坦然又平淡,我明白,相比常理中的反应,确实是足够坦然了。但我总觉得字里行间是夹着恐惧的,他还没活够,还有一万个眷恋,医学上的造诣让他看得明白,却更是绝望。我没有贬义的,这是当然。
追寻生命的意义。如果生命到头来终究一死,终究是渺小至极,那 ...
《不似骄阳》读后感
开卷是在国内疫情好转,开学返校的日子,读下来发现跟我想象的莎翁,有些许不一样。对莎士比亚的印象,在读这书之前,我仅仅停留在——他是夏东海喜欢的人。我以为他同李白、杜甫一样,仙气飘飘,浑身发光。
《不似骄阳》是基于作者安东尼对莎学的研究,以关于莎翁的文学记载和野史传言为引线,加以安东尼的想象探索,写成了类似于传记的虚拟故事。有人说全文辞藻华丽,回想《哈姆莱特》、《麦克白》,我觉得全文的语言风格更像是莎翁的语气。想来作者是想切割开读者对莎士比亚固有的印象,主人公是以威莎来称呼。
从小,威莎就不同于家中的兄弟姐妹,他不甘于平庸或者说不甘于安逸的现状,他沉迷浪漫幻想,深深地迷恋着十四行诗,痴迷于创作十四行诗。也正是这种浪漫情怀,让懵懂的威莎初尝禁果,他以为仅仅就如此了,却没想到莫名其妙被威胁娶了那女人,还生下了女儿。不过也正是如此,威莎远离家乡,去往伦敦开始接触了更大的世界,开始了剧作家的生涯。
青年威莎是憧憬未来生活的,他向往、尝试、冒险,想着能干一番大事业,为平淡繁琐的生活带来巨变。
&emsp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是在高中的一堂英语课上,孙宇老师讲到偏见这个单词而提及到的。青理的图书室小是小了些,读书还是够用的,至少读了四年,我依然还能在里面寻得一堆我有兴趣的书。不过竟然四年都没有偶遇到《傲慢与偏见》。我知道它是高分名著,不过没想到居然是如此一个,霸道总裁和聪明小姐的爱情故事。
因为傲慢,故生偏见,因为偏见和傲慢并存,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兜兜转转,走了点儿弯路。结局倒是完美的,大团结式的结局。是的,我不喜欢这种童话故事式的结局,好像总有一种粉饰太平的莫名其妙之感。但要是解释成,这是简·奥斯汀写来送给自己的故事结局,那也就可以理解了罢。
故事里有一群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们。果断清醒的夏洛蒂,嫁给了一场没有爱情却绝对般配的婚姻;粗鄙浪荡的丽迪雅,自以为是勇敢追爱,其实不过是威廉姆利益的筹码;柔弱善良的简,被动矜持,过于掩饰自己的情感,差一点错过了自己的爱情;刻薄虚荣的宾格雷小姐,单纯可爱的达西小姐,风度翩翩却犹豫不断的宾格雷先生……当然,还有伊丽莎白这样的女子,温柔坚定,聪明豁达,还有些许骄傲,配上傲慢却又极具绅 ...
《局外人》读后感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一个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都不哭泣的人,是会被谴责到死的。”我以为思维有国界,没想到法国亦是如此。这本书的主人公之所以被谴责被判刑只是因为它没有遵循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他便成了个局外人。为什么他不遵循这个潜规则呢?显而易见——他不愿意扯谎。
扯谎并不一定是说假话。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扯谎是在主动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使得事情超过其本来面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做这样的事,纯粹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一些。但是,默尔索跟我们不同,他并不在意方便不方便。是什么他就说什么,他拒绝掩饰自己的感受,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实让我们这个社会感到害怕。在书中,他被问到这个亘古不变的问题——是否后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他回答说相比后悔,他更觉得烦。再问——为什么送你母亲去养老院,你母亲的葬礼你为什么没有哭,为什么不愿意看看你母亲的遗体,为什么葬礼第二天就去跟女友看喜剧电影。他拒绝按照律师给的台词回答,拒绝扯谎说,“我是掩饰了我的悲伤,压抑了我的悲伤”。这便成为他被处决的理由。
我想,默尔索并不是坏人,他只是一个赤裸裸的人,一个喜欢不 ...
《呼啸山庄》读后感
母庸置疑,这是一个讲述复仇的故事,以恶制恶,以怨恨来报复不公平待遇的故事。可是读到最后,感受到的,是爱和善良。这善良出乎意料,这份干净和宽容也出乎意料。我喜欢结尾的洗涤感,希斯克利夫的死救赎了他自己,照亮了两个年轻人的未来,也让故事变美了。奥,更确切的说,不是他的死,是内心的解脱,是怨恨的放下,是善良的宽容。
这是一场成功的复仇,希克利成为两大山庄的主人,钱、权、力量均握在手中,而本该是主人的后代都成了他的奴隶。这是一场失败的复仇,善良替代了怨毒,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最后只剩下欢笑和爱,而希克利,真正想要的,也不过是心爱的凯瑟琳罢了。
开篇我是替希斯克利夫抱不平的,我气欧肖欺负他,盼着老欧肖能多活些日子、再多活些日子,给希斯克利夫以足够的庇护。后来,我期盼凯瑟琳能柔软重回的希克利的心,让他变得教化、变得善良,摒弃他性子里的那些狠毒和怨怼。再后来,我希望凯瑟琳不要和林顿结婚,尽管他们确确实实是相配的,我猜到这会黑化希克利。最后就是不断地替小凯茜和小林顿着急了,怕他们在一起,怕他们变坏。始终不如我愿,故事的走向始终是黑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