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打了两颗星的评分,尽管译者的附录让我好感回温,不过在豆瓣也看到跟我一样想法的人——书再好,如果不能让读者读懂,还是白搭。我不愿以作者或译者等想让我感受的方式去阐述,我只讲我没受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评价等外界因素干扰时,我的感受。
  现在以绝症为故事背景的书影音作品已经举不胜举,《我不是药神》、《滚蛋吧肿瘤君》,离我最近一次接触、印象最深的,那就是《当呼吸化作空气》。不过,《养蜂人之死》也有它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里没有那种溺水时大声呼救的求救感,没有非常明显的渴望活下来的强烈愿望,有愤懑、有痛苦、有恐惧、有疑惑、有细致入微敏感至极的思考。

  我们永不放弃,我们重新开始。
  主人公已经病逝,故事以他死后遗留的三个笔记本展开叙述,其中记录了他所有最重要的和最不重要的事,就像我们日常手机里的备忘录那样,随想随写,无需章法。因此全文以第一人称、第一视角描写。
  “我”在面对自己的诊断报告来信时,尽管事实上有两种可能:没病or会死。不愿面对,这是情理之中的心情吧。很快,“我”决定,我将永远不会打开它。很快,“我”烧了这封信。
  “我”是个养蜂人,前妻是完全不会喜欢的类型,甚至我从未弄懂,为什么是她,又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也曾有一个情人,一个深爱的女人。
  给彼此打电话,在深夜,向对方叙述白天发生的是。彼此写信,完全是事实性的短信,外带一两则笑话。这带给我一种双重生活,和另一个生活那么近,另一个展现于另一处、完全是另一环境下的生活。
  这映射到我们。在生活中,也总是会需要能分享生活的人,在微信的另一端,每天,能时常、随时随地分享任何事的人。甚至这微信的两端,生活并无交集,但却因为这种随时随地的分享,仿佛也参与着对方的生活,对彼此的近况了如指掌,莫名其妙地心意相通,彼此慰藉。我甚至能猜到这一秒的他在做什么,尽管我们很久没有真的见面。我不知道这种了解该称之为熟稔亲近,还是称之为知己。
  文中有许多关于哲学性的思考,我好像懂一些,又好像没懂一些,但都是我的辞藻所不及描述的高度。
  就写到这吧,我摊牌了,这书我真的读得云里雾里,没啥可说的。

  这本书的多数我是在宿舍读完的,这是于我而言蛮罕见的情况。还有,一些很美的描写处,我甚至悄悄地低声地朗读了一下。这种感觉,久违,很舒畅快活。
  保研之后我越来越散漫,我自己清楚,这其中也有年纪增长的锅,这不是狡辩。我的学习能力好像不如大一大二的时候了,这不是狡辩。直到我选择转行,每天自学前端的的日子,我又找回了自律的感觉,和往前走的快感。很快乐。
  但心开始焦躁起来,对待一些需要慢下来静下来的事,反而做不来。有时候读书,尤其是很厚的书,读到后半本的时候,会格外焦躁,会很着急地想读完,恨不得一目十行,恨不得像看视频那样按着屏幕三倍速观看。直到读这本书,我莫名其妙静下来。这兴许也有疫情封校的功劳。我开始找到放过自己的感觉,找到慢下来的感觉。
  每天中午,舍友会早我半小时上床,我开着台灯,静悄悄地慢悠悠地翻着书页,那种全身心的安静感带来的舒畅,就像…泡温泉后喝了一杯冰可乐?
  所以其实这本书在内容上兴许没有带给我很多收获,但如果是从修身的角度,好像我其实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