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农场》读后感
驱逐农场主,建立新的民主制度,拥护新领袖拿破仑成为新的统治者。而拿破仑,是一只猪。是的,他能成为领袖是有道理的,他最先意识到动物在农场中所受的不公平——付出辛劳,却并没有得到等价的回报。他能先于其他动物开始学习种植、学习机械,知晓知识的重要。他能把握时机,煽动群众,通过集体起义驱逐敌对势力。他能重建秩序,以公平、民主为由,获取群众的支持。
“四条腿的是好的,两条腿的是坏的…”,只是渐渐的,“猪”站了起来,就成了“人”。我喜欢这个表达观点的方式,用动物来比喻不同角色的人,结合动物的性格特征,猪是领袖,狗是猪的跟班,乌鸦是虚假消息的编织者,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驴看得明白却不作为,绵羊听话又忠诚…
故事读到一半就明白是在讽刺假的共产主义了,斯大林时代苏联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政治,对受苏联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民主进步,实际却进行政治和人参迫害。
以拿破仑、雪球和尖嗓子这三头公猪组成的核心团队带领全体动物赶走了琼斯先生,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和压迫,雪球和拿破仑被老少校的动物主义简化成了七条戒律,写在了动物农场的墙上,成为农场的法律。然而,“革命”的成功没有为动物们带来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领袖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拿破仑和雪球为了争夺权力相互倾轧,雪球最终被驱逐出动物农场,形成了新的阶级制度,猪成了农村的高贵种群。动物农场的戒律被一步步删改,最终墙上只剩下一条戒律: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法律完全变了样,民主和平等最终为极权所践踏。
“你们有你们的低等动物需要对付,我们有我们的下层阶级需要摆平。”当窗外的动物们偷听到拿破仑和其他农场主这样的对话时,也该清醒了罢。
“十二个愤怒的声音,已经分不出彼此。现在,猪的脸上起了什么变化已经很清楚了。窗外的动物看看猪,再看看人,反过来看看人,再看看猪,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但是他们已经分不出两者有什么区别了。”这样的结尾惹人头皮发麻。我恨不得魂穿这些动物们,索性拿着所有的农具一拥而上,进屋和这群所谓的领袖打一架。
耐人寻味,头皮发麻。
我说不清楚更多的感受,只是震撼、惊讶、认同…
依然头皮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