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一个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都不哭泣的人,是会被谴责到死的。”我以为思维有国界,没想到法国亦是如此。这本书的主人公之所以被谴责被判刑只是因为它没有遵循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他便成了个局外人。为什么他不遵循这个潜规则呢?显而易见——他不愿意扯谎。
扯谎并不一定是说假话。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扯谎是在主动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使得事情超过其本来面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做这样的事,纯粹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一些。但是,默尔索跟我们不同,他并不在意方便不方便。是什么他就说什么,他拒绝掩饰自己的感受,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实让我们这个社会感到害怕。在书中,他被问到这个亘古不变的问题——是否后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他回答说相比后悔,他更觉得烦。再问——为什么送你母亲去养老院,你母亲的葬礼你为什么没有哭,为什么不愿意看看你母亲的遗体,为什么葬礼第二天就去跟女友看喜剧电影。他拒绝按照律师给的台词回答,拒绝扯谎说,“我是掩饰了我的悲伤,压抑了我的悲伤”。这便成为他被处决的理由。
我想,默尔索并不是坏人,他只是一个赤裸裸的人,一个喜欢不带任何阴影的太阳的人。不像我初开卷时所想的那样麻木,他的内心被一种坚决而深刻的情感所驱使,他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真实。真实本该是可爱的,可当他的真实摊在所有人面前,这光芒怕是灼疼了众人。于是默尔索变成了众矢之的。
查了一下作者加缪的背景,我才发现《鼠疫》也是他的作品,真后悔当时没有写下读后感,现在故事情节都忘掉大半了,有机会或许该再读一遍。
除了真实这点人物塑造的事儿,我还觉得这故事在讲法律的事儿。默尔索非常干脆地承认自己犯了命案,面对着人群社会与司法机制,他真诚地感到了心虚理亏,自惭形秽,神之子第一次见到预审法官时,被其亲切的假象迷惑而想要去跟他握手,却又想到自己是杀人犯而缩回来。杀人是糊里糊涂杀的,本应从轻量刑,对此不论是他本人还是读者都该一清二楚,因此,默尔索一进入司法程序就自认为“我的案子很简单”,甚至天真地对司法机关“管得这么细致”而大加称赞,说“真叫人感受到再方便不过”,但法律结果却是他被宣布为“预谋杀人”、“丝毫没有一点人性”、“其空洞的心即将成为毁灭我们社会的深渊”的“罪不可赦”者,被判处当众处死,且其死罪是在“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这样一个高度上被宣判的。
然而,这一判决对默尔索来说,实实是最暴虐不过、最残忍不过的了,因为它将一个善良、诚实、无害的人物完全妖魔化了,在精神上、在道德上对他进行了“无限上纲上线”的杀戮。
人物的极纯净的状态,碰撞上法律制度的精神迫害,这讽刺便也就形成了罢。